高原湿地应对全球变暖的防身术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职责和义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简称《框架公约》 )是 1992 年5月 22 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 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它是世界
关爱高原湿地尽管高原湿地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高原居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景观,对维持高原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湿地地处偏僻的荒凉地带,人类在很长时期内并没有认识到其存在的重要价值,而把其作为需开发的荒地,认为只有改造湿地、开发湿地才能变废为宝。这种偏激的认识,使得我国
高原湿地痛疾的根源目前我国高原湿地已经发生了大面积的退化或丧失,且幸存的许多湿地也已身患重病,有些湿地已奄奄一息,处于死亡的边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湿地如此多病的身体,如此不堪一击?
“自然灾害”是湿地患病的罪魁祸首
湿地位于水体和陆地的交错地带,受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水是湿地的命脉,
中国高原湿地面临的生态威胁:“贫血症”雪上加霜湿地退化/丧失导致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短路” ,破坏了水平衡协调机制,极大地增加河道压力,加剧了水、旱灾害的频发性和危害性。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母亲河——黄河,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在 1000 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挥毫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诗句来描绘
高原红景天红景天不是指一种植物,而是指景天科红景天属的一类植物。这类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红景天中许多种类的植株都呈红色,除一些种类在生长的前期为绿色外,许多红景天的植株通体均为红色,十分鲜艳。特别是在生长季的后期,经霜打以后,会变得像一团火焰,与蓝天白云和高原雪被相映成趣,自成一景。
中国高原湿地面临的生态威胁:“病毒感染”恶化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净化水体的功能,对许多污染物质(如氮、磷、重金属等)具有拦截过滤的作用。当进入湿地的污染物质的量没有超过其承载能力时,湿地可利用其自身的净化能力来分解去除污染物质,不会对湿地水环境造成威胁;但是当进入湿地的污染物质的量一旦超过其承载能力时,湿地水环境质量则发